bet365官方网站网址,bet365官方网站最新入口,bet365官方网站app下载链接,bet365官网登录网址链接,bet365,bet365体育,bet365登录,bet365网址,bet365链接,bet365入口,bet365靠谱吗,bet365平台,bet365官网平台,bet365app下载,bet365体育官网,Bet365 app download,bet365 login,mobile bet365,bet365 mx,bet365 live,bet365 soccer,bet365 cricket,bet365 link,bet365 casino,bet365 games,bet365 apk纪念为了铭记,传承不忘初心。2018年12月7日,由大公报-大公网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-中国网主办,福建弘一大师文教艺术研究院、泉州市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协办的“终极的觉醒:从文化先驱到一代宗师”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泉州举行,来自政界、宗教界、学术界、艺术界的领导嘉宾、高僧大德、专家学者出席活动。纪念弘一大师出尘100周年系列活动自7月启动以来,通过举办启动仪式、线上纪念馆、护生公益画展、学术研讨会、文艺晚会等形式,缅怀弘一大师的行谊风范和悲心宏愿,进一步发扬传承弘一大师的思想精神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、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、长沙麓山寺方丈圣辉法师高度认可系列活动的举办,以下为圣辉法师在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全文。
弘一法师不但是我们佛教的高僧大德、律宗巨匠,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。众所周知,以戒为师是佛陀的遗训。佛教在中国正式流传并被人们所接受是从两汉之际开始的。两千多年来,一代一代中华弟子承前继后集结在以戒为师的旗帜下,生生不息,使得外来佛教在融入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,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身份认同,而且成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。历史证明,以戒为师,是佛教的防腐剂和保鲜剂,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传家宝。在佛陀后世的中国弟子中,代代开枝分叶,高僧云集,大德星繁。不少人为传承和弘扬以戒为师付出了精进一生的努力,其中弘一大师就是最典型的一个。因缘契合,今年恰逢弘一大师出尘100周年,大公网发起举办《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》——“纪念弘一大师出尘100周年”,我觉得这是一次站位很高、又紧贴佛门实际的盛会,所以谨就如何让弘一大师出尘矢志弘扬的“以戒为师”这面旗帜、这种精神、这种力量长盛不衰,发扬光大,谨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,供养大家。
由于戒律对佛弟子身口意三业的规范,使佛弟子不论处于何时何地、都必须做到“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”,从而保持了僧团的清净庄严,四众弟子各自身心的纯洁。所以佛教才能在时代的变迁中,总是能不断地在与社会的调适中和适应中前进。由此戒律在弘扬过程中、也一样有时代性,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就佐证了这一特点。隋朝智者大师是佛教中国化宗派——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,他对“以戒为师”这一祖训的理解,就充满了中国文化的背景。他说:“佛之遗嘱,以戒为师。师训七支,弟子奉行,莫令污染。仁让贞信,和雅真正;战战兢兢,动静和谐,故言以戒为师也。”这里充满了尊师爱道的上下有序、尊卑有礼、动静和谐的儒家文化色彩。唐代之前,“以戒为师”被僧人们强调得更多的是它的根本性。“以戒为师”的“师”已经有了规范和示范的作用。师有二种,谓人与法。如来在日,以佛为师。佛灭度后,以法为师。
宋代以后,“以戒为师”成为佛教复兴的一个重要口号,这与当时佛教正在走向衰微有重要关系。明代以后,许多重要僧人都在强调“以戒为师”的必要性,并且给予了更加中国化的阐述。清代去圣遥远,佛法不出,法门秋晚,更显“以戒为师”的紧迫性。为了挽回正在衰颓的佛教走势,佛教界人士将续僧伽命脉看得尤其重要,于是,编篆戒本,撰写清规,成为当时佛教界的一件要事。近代佛教开始复兴,戒律制度的整肃仍然是佛教界的主题。“志在整理僧伽制度,行在瑜伽菩萨戒本”的太虚大师就对僧制的建设倾其全力,撰写专著,宣传教制革命、教理革命和教产革命的三大革命思想。他曾经解释古制与今制区别,主要原因还是适应当时当地环境需要的规矩。他说“佛教在中国历史上,曾有不少的演变······这也是由于国家政治的变革,致形成这种情况。辛亥革命成功,中国既成立了共和立宪国家,僧伽制度也不得不依据佛制加以适时的改变,使成为今此中国需要的佛教僧寺。”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态度,是基于佛教的现状而做出的抉择。他强调,现代的僧,当然要依现代的时势所宜,而又不必拘泥用古代僧制。原来制度这样东西是有时代性的。而弘一大师的“以戒为师”的想法与太虚大师的主张有一定区别。太虚大师改革佛制,是以僧伽制度为其主要内容,其中也包括了革除寺院规矩中的弊端,因此太虚大师承认清规也是律制之一。但是弘一大师研究的律学成果,主要是为了提升僧格,养成正信而做的,其中涉及到寺院制度与管理工作的规约的内容几乎没有。这也是他与太虚大师的不同之处。转瞬间一百年过去了,弘一大师已经圆寂七十六周年,太虚大师也圆寂了七十一周年。他们生前所关心的中国佛教,经过一段低迷之后,又重新走上了正轨,进入了新时期的黄金时代。
不过要清醒地认识到,思所以危则安,思所以乱则治。佛教也面临时代变迁的严峻挑战。江南草长,杂花生树,社会充满了诱惑与活力;泥沙俱下,鱼龙混杂,社会又显得躁动不安。赵朴老若干年前就曾经大声疾呼:“如何在改革开放、市场经济形势下,保持佛教的清净庄严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,从而发挥佛教的优势,庄严国土,利乐有情,这是当今佛教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”。此后,朴老在《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》讲话中又明确指出:“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,就要奉行五戒,十善,以净化自己,广修四摄,六度,以利益人群。”由此可见,“以戒为师”是动态的,发展的。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,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,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第一、我们要学习弘一法师以大道心律己,学佛从心开始、以心为本。佛教以万法唯心,一切唯识为其根本教理之一,因此佛教的修行本质上也就是对众生心性的修正。戒律作为佛教得以建立和传扬的基础,也是从心发生的。弘一大师深知持守戒律要以心为本,以发慈悲菩提心为开端。他说:“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”,菩萨之心是大乘之心。大乘心是菩提心、大悲心、方便心等广大之心的总称。弘一大师首先明确理解了以大道心律己,是弘扬律宗、修正佛法的第一的和根本的要求。弘一大师不仅以法语谆谆教导他人从发大道心入手学佛,而且以心正已,以行明心,从行为上显现奉持菩提心的决心和信心。弘一大师不仅以大菩提心摄受佛教的戒律,而且将其付诸于修行的实践之中。
第二、我们要学习弘一大师以菩提心行道,以普度众生为己任。行菩萨道者,必须以戒为师,不仅只是为自己解脱而持戒,还要处处利人,时时利世,念念在众生解脱事业之上。对于众生解脱有益,行之即是持戒,相反,不行就是破菩萨戒律。正因为如此,弘一大师处处以菩萨之心对待他人和其他有情,为众生的解脱乐于从事一切方便事业。弘一大师行菩萨道还要求学佛不与世事相违背,而要将一切功德回向法界众生,时刻不忘报佛恩、国恩、众生恩、父母恩。1941年冬,泉州大开元寺结七念佛,时值抗战期间,他亲书“念佛不忘救国,救国必须念佛”警语,以策励之,并题记说明:“佛者,觉也,觉了真理,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,勇猛精进,救护国家,是故救国必须念佛。”